重庆作为著名的山城和江城
拥两江四岸之秀丽与巴山形胜之雄奇
面对如此美景
奇人王尔鉴
亲身探访名山秀水
在山水之间仔细观赏、反复揣摩
不放过任何一处景致
《听见老巴县》本期上线第四期
跟巴巴虎一起
巴巴适适听龙门阵哟
《听见老巴县》
公元1751年,清乾隆十六年,四十八岁的王尔鉴从山东被贬至重庆府任巴县知县。此时的王尔鉴并不知道,此后的历史,他将与重庆与巴县紧紧的联系在一起,直到如今。
已近天命之年的王尔鉴,在巴县开启了他真正的“天命”——耗费十年主持编修了十七卷乾隆《巴县志》。
《巴县志·卷六》中写到:“王尔鉴,河南卢氏,进士,乾隆十六年任,始修县志,乾隆十八年,因公引见代任袁锡夔,二十一年袁锡夔卓异行,见后历署他任,王尔鉴复以营山任兼署巴邑续修县志,乾隆二十五年十一月告竣。”说明他曾于乾隆十八年调任营山知县,三年后又返兼巴县知县,直到乾隆二十五年完成修志。
乾隆《巴县志》详细记载了巴县的历史沿革、地理环境、风俗人情等,成为研究重庆历史文化的最为权威的方志著作。
这位对重庆历史产生如此重要的王尔鉴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。他为什么要耗费如此长的时间和精力来编撰《巴县志》呢?
王尔鉴,字熊峰,1703年出生于河南卢氏县,少年聪慧,喜好诗书和游山玩水。清雍正八年时,二十七岁的王尔鉴中了进士,随后任山东邹县知县。《邹县志》记载:“在邹六年,有断才,多惠政,尝手一编静坐堂,皇民争讼者即为讯断,士有请业者,反复讲解。”可见王尔鉴为官认真负责,勤政爱民。
投身仕途的十多年时光,他主要在山东任职,从知县到知州,所到之处政通人和,深受百姓爱戴。
至于他为何被贬至巴县?我们已经无法找到具体的记载了。只知道王尔鉴并未因遭贬谪而意志消沉,在巴县任上为官清明,廉洁奉公,大兴文教,捐资助学,大大促进了巴县文化教育的发展。
值得一提的是王尔鉴善诗长文、喜好山水,办完公务之余,常常以探幽揽胜为乐,并留下诗文传世。
在主持编修《巴县志》的岁月里,他不单凭文献史籍,还亲自踏勘过巴县境内各处风景名胜。
重庆作为著名的山城和江城,拥两江四岸之秀丽与巴山形胜之雄奇。面对如此美景,王尔鉴都一一亲身探访名山秀水,在山水之间仔细观赏,反复揣摩,不放过任何一处景致。
喜好山水的他常常留连期间,兴之所至,即兴开口吟诗。
昨夜诗催雨,今朝雨催诗,
奔雷掣电何淋漓,大珠小珠飞参差。
远山云暗近山低,坂田水向沟田移;
界道泉飞溜而澌,悬崖瀑布虹影垂。
农夫拍手歌农歌,牧童牛背唱竹枝。
老夫狂喜不自胜,依马敲镫为赋喜雨词。
这篇收录在《巴县志·卷十五》的《界石早发喜雨》,便是王尔鉴在巴南界石镇留下的诗作。一句“界道泉飞溜而澌,悬崖瀑布虹影垂”,描述了界石的泉水撞击山石腾起的水雾,在阳光下呈现七色彩虹的美景。结尾处的“老夫狂喜不自胜,依马敲镫为赋喜雨词。”更是可见王尔鉴当时有多么惊喜。他看到界石的雨中美景,也联想到这喜雨给百姓带来的丰年,欣喜若狂。
在为风景名胜的赋诗著文的同时,王尔鉴对重庆山水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归纳。他在明代原有“巴渝八景”的基础上,重新厘订了“巴渝十二景”,这十二景分别是:
金碧流香、黄葛晚渡、桶井峡猿、歌乐灵音、云篆风清、洪崖滴翠、海棠烟雨、字水宵灯、华蓥雪霁、缙岭云霞、龙门浩月、佛图夜雨。
十二景中每一景,王尔鉴都撰为其诗,并收录于乾隆《巴县志》中。
这些景致,有些沧海桑田,有些美如当初。每当读起《巴县志》中这些美景的文字,其引人入胜,使得今天的人们依旧浮想联翩。
王尔鉴是幸运的,他遇到了山清水秀、人杰地灵的巴县。巴县是幸运的,遇到大兴文教、编修方志的父母官。历史的机缘就是如此奇妙,让巴县成就王尔鉴的历史影响,也让王尔鉴成就了重庆的人文山川。一段佳话,从此,声行千里,音致广大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发表评论